诱导效应(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频道:电子元器件 日期: 浏览:887

诱导效应

本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分享诱导效应(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在分子中各相邻的共价键上以静电诱导方式引起的各价电子对的偏移(σ 键电子的偏移)。诱导效应在有机化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它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反应机理和有机合成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诱导效应(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简史  1923年G.N.路易斯首先提出取代基团吸引或释放电子的作用可以在整个分子中的各键上引起价电子对移动的概念。C.K.英戈尔德等将常见的基团和原子排列成一个诱导效应强弱的定性序列。还有不少科学工作者根据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反应平衡常数和速率常数等方面的大量实验结果,提出了各种基团特性常数,以定量或半定量地表达基团的诱导效应强弱。其中最著名的是L.P.哈米特的取代常数 σ(见哈米特方程)和R.W.塔夫脱的极性取代常数 σ*。1962年蒋明谦和戴萃辰认为诱导效应不仅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有关,还与键长有关,并根据原子的电负性及其共价半径,提出用诱导效应指数来定量地表示基团的诱导效应强弱。

诱导效应(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诱导效应的产生  诱导效应是由于一个共价键的价电子对在两原子间的不对称状态(键的极性状态),或由于一个成键原子带有电荷所引起。一个共价键价电子对的不对称共用状态是由这两个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引起的。例如在氯乙烷分子中(结构式如)由于氯的电负性比碳大,Cl─C键中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图中用箭头表示电子的偏移),并由此使相邻碳-碳键本来应是对称共用的电子对也往氯原子方向偏移,使碳-氢键已偏向碳原子的不对称共用电子对向碳原子进一步偏移。

  当分子处于外界极化电场中,如发生化学反应的瞬间,外来的极性中心接近分子时,或分子处于静电场中,此时分子中的共价电子对的正常分布也可能发生改变。这种由于外来因素引起的电子分布状态的改变,叫做诱导极化作用,或叫动态诱导效应。这种作用决定于分子中价键的极化率和外界极化电场的强度。

  以氢为基准,根据原子或基团是吸收电子的或给电子的,诱导效应可分吸电子诱导效应和给电子诱导效应二类。上例中氯原子就具有吸电子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的递降率  诱导效应是一种静电诱导作用,其作用随所经距离的增大而迅速减弱。诱导效应在一个σ 键体系中传递时,一般认为每经过一个链上原子,即降低为原来的约三分之一。通常以ε或1/α来表示递降率。经过n个原子后,其诱导效应只有原来的(1+α)n。一般认为,经过三个原子后诱导作用可忽略。

关键词:诱导效应应和